5日,大冶市印发《大冶市推行惠企政策“无申请兑现”改革工作方案》,全面推进“无窗口、无见面、无审批、无差错”,着力解决惠企政策落地难和企业对政策“不知晓、不会用”等问题,让惠企政策从“企业申请得优惠”向“政府主动送优惠”的方式转变,努力使企业和群众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
大冶是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近些年来,大冶坚持问题导向,先后实施了审批流程再造、审批事项后置、先建后验等模式,并完善容缺受理、五个联合审批、中介超市等措施,连续打出“放管服”改革“组合拳”,为大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据大冶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曹晓文介绍,根据当前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的诉求,大冶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以思想破冰为契机,对标国内一流县市,充分优化“襄阳经验”,并结合大冶实际,提出了具有大冶特色的惠企政策“无申请兑现”的解决方案。
“无申请兑现”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发布认定类政策清单,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免于申报,自动匹配政策清单,直接享受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在三个工作日内审核并明确奖励方案,及时函告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兑现奖励资金。相关企业和社会公众,无需再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交任何申请材料。“无申请兑现”流程简化为——主管部门直接将奖励依据报市财政局——市财政局受理并拨付资金至市场主体账户。资金从审批到下拨仅二个流程,方便又快捷。
推行惠企政策“无申请兑现”改革,可以有效解决“不熟悉”和“兑现难”问题。大冶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黄朝霞告诉记者,企业并不是对所有的惠企政策都知情,“无申请兑现”让政府部门切实履行部门责任,努力把每一项惠企政策都送到市场主体手中。同时,原来惠企政策兑现惯例做法就是一年一次,且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十分复杂,一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一般都要花费半年左右的时间。
根据方案,首批推行的“无申请兑现”惠企政策有24项,涉及财政、市场监管、科技、金融、经信、人社等部门单位,涵盖引进上市公司奖励、失业保险费稳岗返还,商标、质量、知识产权等多项奖励兑现,支持民营企业做优做强等方面。同时,大冶建立了联动推进、企业回访和执纪监督等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无申请兑现”改革高效有序运行。下一步,大冶将在确保资金安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定期扩大覆盖范围,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把“无申请兑现”改革推行到更多事项中去,努力做到“放得开、管得好、服得优”,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群众第一时间成为惠企惠民政策的受益者。
“推行惠企政策‘无申请兑现’改革,就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大冶市委书记王刚说,各单位要以思想破冰推进改革突破,主动作为,靠前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全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向“高效办好每件事”转变,进一步提高大冶的市场主体吸引力和区域竞争力,积极打造营商环境领域的大冶特色品牌,努力创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黄石日报 记者 殷珂 通讯员 程良友 曹青妮 周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