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万阳新打工者,十之七八皆“鞋匠”——
近20年来,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工作热情,一大批阳新人靠着“鞋”,养活了无数个家庭,供出了一批批学子,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
2009年,“阳新鞋匠”入选全省第二批十大劳务品牌,成为阳新一张靓丽的名片。
然而,2020年春天,阳新制鞋龙头企业、位于城北工业园的“宝成鞋业”匆匆告别落户10年的阳新,黯然离去,19栋厂房人去楼空。
阳新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王敏感到就像突然泼了一盆冷水,要知道,这个企业最高峰用工超过1万人。
“宝成鞋业”的离开,导致在阳新县劳动就业局登记失业的工人达到5900人。
“这些人,有的是经验丰富的普工,有的是销售代表,有的是办公室职员,对于鞋企而言,都是巨大的财富。”阳新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周少鹏说,通过“退休一批、就地就业一批和外出就业一批”,大部分人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事实上,“宝成鞋业”的离开,并未给阳新鞋业带来更多的“后遗症”。
从“宝成鞋业”失业数月后,针车工方晓华在阳新新投产的“富宏鞋业”找到了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除开保险,月入4000元以上,上下班路程只花10分钟。
微信跟单员甘霖也是“宝成鞋业”的,跟方晓华同时进“富宏鞋业”。她对“新东家”评价是:注重员工培养和福利,制度先进,是个好企业。
“富宏鞋业”负责人王欢,在温州从事鞋业快20年了。“‘阳新鞋匠’太多了,光是留在本地的都有七八万人,这些年阳新营商环境在变优向好,也让我兴起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带着资金、技术、订单和乡情,王欢回来了,租赁厂房,招聘工人,8月份正式投产,生产中高端休闲鞋。
王欢捡了一个便宜:200多名工人中,绝大部分来自“宝成鞋业”,免去了招不到熟练工之苦。
生产成品鞋,配套链条需要很长:鞋面、鞋底、鞋带、胶水、包装、机械、楦头、纽扣……样样不能少。
王欢做了生产调研,这些配套企业在阳新还远远不够,他又筹谋着以商招商,发展配套产业,以节省物流和时间。
在白沙镇,“坚持10多年做实业”的梁传柏经营了一个代加工鞋面的企业。
12月23日,60多个工人正在全力赶制一批订单。这个小企业每天能生产上千双鞋面,全部卖到外地。
“工人都是40来岁的家庭妇女,月平均工资4000元,基本都是家庭主劳力。”梁传柏并不满足做代加工,他希望镇上能加大对企业生产用地的扶持力度,“做成鞋,这是我的强项”。
据其介绍,这几年跟他一样,在温州、福建等沿海地区回来创业的“阳新鞋匠”,光他认识的就有80多个大小老板,普通的打工者更是数不胜数。
记者从阳新县劳动就业管理局获悉,分散在阳新各乡镇的代加工鞋企或家庭式作坊,总数量超过了200家。
湖北可兴鞋业负责人明瑞星说,“中部鞋都”的概念,在阳新提了好几年。如今,回归家乡的“阳新鞋匠”越来越多,发展鞋业的民间土壤越发深厚。
阳新县人社局局长陈敬华有明显感受:近年来,阳新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吸引返乡创业人员,就地解决就业难题,外出打工的“阳新鞋匠”回归家乡的越来越多,阳新本地的鞋厂也越开越多。
有人才、有技术、有土壤、有资金,阳新鞋业正呈现“井喷式”生长——可兴鞋业、富宏鞋业、新昌鞋业、赐昌鞋业、小林鞋材、任浪鞋材、康美惠鞋业……一大批制鞋企业或已落户,或表现了极大的投资意向。
初步统计,2019年阳新县有鞋类注册企业74家,年产鞋3500-4000万双。其中,城北工业园有鞋企11家,总投资19.5亿元,带动就业1.1万余人,年产值18.19亿元;2020年以来,阳新新增了8家鞋企落户。
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快速的增长趋势,阳新县党委班子正一方面积极引导,“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补齐制鞋产业链,培养更多优质企业”;另一方面又“伸出援手”,积极出台贷款政策,助企业熬过眼下的经济寒冬。
阳新县委书记王建华说, 阳新县正在制定推进制鞋企业升级发展的意见,以“真金白银”,支持更多鞋企做大做强,向“中部鞋都”目标奋力前进。明后年,阳新鞋业一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黄石日报 记者 田城 通讯员 刘会溪)
- 上一篇:黄石一批重大项目昨集中开工
- 下一篇:陈贵项目建设“新”潮逐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