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马上收官,“十四五”即将开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阐释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黄石怎么干?经过不断转型发展和改革创新,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的持续深化,黄石的产业基础、创新动能、城市功能等比较优势加速蓄积,转型红利不断释放,黄石进入蓄力起跳、裂变引爆的新阶段。
市委书记董卫民在全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会上指出,黄石要始终坚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持续深化“五大转型”,丰富和拓展高质量发展“五大目标”。在打造创新活力之城上,由现阶段的产业产品创新逐步向系统构建创新体系转变;在打造先进制造之城上,由现阶段的提升产业能级逐步向数字赋能、数字转型转变;在打造现代港口城市上,由现阶段的强化临港临空功能逐步向强化综合枢纽功能转变;在打造山水宜居之城上,由现阶段的生态保护治理逐步向提升生活品质转变;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上,由现阶段的文化保护发展逐步向塑造城市精神转变。
征程万里风正劲,勇立潮头踏歌行。新形势新阶段,黄石将再造黄石工业、再构区域空间布局、再塑综合功能优势、再创生态生活品质,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转型推动“智造”升级
作为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是黄石的“当家产业”。拥有大冶特钢、华新水泥、大冶有色、劲牌、东贝等龙头企业,“黄石制造”金字招牌成色十足。
11月26日,黄石华新新材料科技园,“华新师傅”高端瓷砖胶正在装车,运往武汉各大建材卖场。在中铝华中铜业,0.008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的高精度铜箔让人赞叹。
百年华新从传统水泥厂转型全球化环保建材集团,一度遭遇发展瓶颈的华中铜业将目光瞄准电子电器、通信、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
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十三五”以来,黄石先后成立市制造业服务中心、创新发展中心,以制造业为龙头,以技改为抓手,推动特钢、铜、水泥等传统优势产业“二次创业”。从2016年至今,黄石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达29%。
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无中生有”迅速壮大。
11月20日,黄石开发区·铁山区,总投资3亿美元的定颖电子高阶线路板项目顺利开工,黄石PCB(印刷电路板)行业再添生力军。
从2011年沪士电子落户黄石开始,经过多年聚力发展,目前全球10家百强PCB企业、全省三分之二的PCB企业落子黄石,年产能达到3000万平方米,黄石PCB产业成为全国第三大PCB聚集区。
时代在进步,制造要升级。5G时代信息传输量大大增加,需要更加精密、生动、多样化的新型显示屏。
8月下旬,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的联创中大尺寸触控显示屏项目落子黄石。与天玑智谷、赫得纳米、瑞视光电等显示屏生产企业一道,将黄石PCB产业从板延伸到屏,依托武汉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头部企业,黄石初步形成“光芯屏端网”产业生态圈。
跳出黄石看黄石。随着数字时代来临,黄石多年以来积累的较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让工业互联网成了城市“换道超车”的最佳赛道。
从2018年至今,黄石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在全省率先启动、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全市工业标识解析量达到9000万条,在全国二级节点城市中排名第13位。出台《黄石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黄石建成全省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实保障。
跳出产业看产业。10月20日,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在光谷揭牌,这也是我省首个在武汉建立的离岸科创中心。
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黄石不少企业正在探索。华新水泥营销、研发部门在武汉,“万吨线”、绿色建材园等生产基地在黄石;山力板带在光谷成立分支机构,就地招揽研发、设计人员,解决了高端人才流失问题,为公司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十三五”以来,黄石坚持创新引领,把创新链植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推进技改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城、科创中心、十大产业研究院等,产品从过去每吨几万元的普钢变为每吨几百万元的特钢,从卖粗铜变成卖微米级的铜箔、铜杆。如今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22%、居全省第2,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2.9%,发展活力全面迸发。
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双循环格局促进高水平开放
在奋进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这是黄石这座“湖北向东开放桥头堡”的铮铮誓言。
今年7月底,《中国海关》杂志发布“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在参与评比的297座城市中,黄石排名第33位,比2018年的百强排名攀升33位,黄石第11次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不沿边、不靠海,黄石为什么能屡屡登上“百强”榜单?在天玑智谷身上,也许能窥得一二。
天玑智谷厂区车间里,一块块显示屏从流水线上组装、检验、包装,销往全球各地。“这条生产线是专供海外一家厂商的产品。”天玑智谷企业财务总监袁小亮介绍说,为了满足国内外不断增加的订单,企业复工后在4月底又新增了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因疫情衍生出的居家办公、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等无接触式服务,显示器市场需求大增,天玑智谷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出口产品从最初的4款增加到如今的14款。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完成产值2.93亿元,同比增长171.44%。
不只是天玑智谷,定颖电子、沪士电子、世星药业等一批符合疫情防控、5G建设需求的企业,今年外贸出口、工业总产值几乎全部实现正增长。
依托黄石新港和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立足港园一体、大宗货物运转便利、运输成本低等优势,港口物流、金属加工、新型建材三大主导产业在新港园区强势崛起;凭借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等“金字招牌”,黄石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全力参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脚步越迈越大。
以黄石新港为例,短短几年时间建成了集散货、件杂、集装箱和多式联运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区,实现了从长江中游“终点港”到“中转港”的蝶变。2016年至今,新港园区共实施重点项目108个,计划总投资约1200亿元。黄石正爆发出积蓄已久的巨大势能,全力打造现代港口城市。
面对“两头在外”向“以我为主、内外兼顾”的新发展格局,作为长江重要枢纽城市,黄石清醒认识到,必须将原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枢纽功能优势——
发挥临港功能,拉动黄石产业,精心建设黄石新港,“十四五”期间力争建成亿吨大港;放大临空优势,对接顺丰机场,做好相关规划编制,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打通对接顺丰机场通道,加快相关园区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做强中心功能,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大力发展商贸、教育、医疗、文旅体等产业,着力吸纳周边人口来黄就业创业、消费旅游,加快建成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教育医疗中心、文化旅游中心。
当前,黄石新港三期即将建成、四期正在谋划,已发展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单体港口;临空经济区起步区、黄石港临空商务产业园、下陆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启动建设,黄石大临空、大临港功能持续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凸显。“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继续强化枢纽功能,加快构建公铁水空“四港联动”、多式联运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
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绿色发展引领高品质生活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就能不断汇聚黄石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强大力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长江大保护,建设山水宜居之城,一直是黄石自觉的务实行动——
清渔网、捡垃圾、劝阻非法捕捞……七八公里长的巡查责任区,48岁的程锋每天要来回跑好多趟。“前半辈子打鱼,后半辈子护渔。”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令实施,在开发区·铁山区大王镇莲花村,越来越多的渔民洗脚上岸,成了程锋这样的护渔员。
花木成畦、绿树成荫,在阳新县富池镇王曙村,沿江开山采石已成历史,取而代之建起了靓丽的滨江公园。村支书王何胜说,以前沿江山体百孔千疮,如今取缔了小码头、关闭了小矿山,建成了1.7万平方米的休闲公园;矿山前的大停车场,变成了孔雀养殖基地和猕猴桃种植园。
“粗放”让位,绿色回归。近年来,我市针对长江大保护启动“碧水、绿岸、洁产、畅流”四大行动,长江沿线123个非法码头彻底拆除,131家露天采石场、沿江及环大冶湖等重点发展区域80%以上的矿山被关停关闭。“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23家、复绿沿江岸线2782亩、大冶湖上6.2万亩的围栏养殖全部拆除、10个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21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投入运行……
从生态保护治理向提升生活品质演变,围绕打造山水宜居之城、历史文化名城,黄石成为了一座更有颜值、有内涵、有价值的城市:我市纳入国家和省水污染防治考核的国控、省控跨界断面近年来实现达标,达标率100%。截至上月下旬,全市环境空气优良率92%,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由沿江、环磁湖、环大冶湖时代,进入“全域协同发展时代”的黄石,对未来发展有更美的愿景——
“十四五”时期,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长江大保护为引领,以沿江综合整治为抓手,加快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和保护,提升沿江区域颜值和品质;以公园城市建设为特色,梳理全市山水资源,推进山水公园城市建设,让城市更加漂亮、宜居;以城市更新为重点,全面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步伐,坚决还清这个历史欠账;以“十五分钟生活圈”为内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完善文化、体育、医疗、教育等生活功能配套,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以城市文化精神为基石,加强工业遗产申报,大力发展地矿科普和工业旅游,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价值。
围绕高质量发展“五城目标”,持续推进“五大转型”,黄石风雨无阻向前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阐释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黄石怎么干?经过不断转型发展和改革创新,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的持续深化,黄石的产业基础、创新动能、城市功能等比较优势加速蓄积,转型红利不断释放,黄石进入蓄力起跳、裂变引爆的新阶段。
市委书记董卫民在全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会上指出,黄石要始终坚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持续深化“五大转型”,丰富和拓展高质量发展“五大目标”。在打造创新活力之城上,由现阶段的产业产品创新逐步向系统构建创新体系转变;在打造先进制造之城上,由现阶段的提升产业能级逐步向数字赋能、数字转型转变;在打造现代港口城市上,由现阶段的强化临港临空功能逐步向强化综合枢纽功能转变;在打造山水宜居之城上,由现阶段的生态保护治理逐步向提升生活品质转变;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上,由现阶段的文化保护发展逐步向塑造城市精神转变。
征程万里风正劲,勇立潮头踏歌行。新形势新阶段,黄石将再造黄石工业、再构区域空间布局、再塑综合功能优势、再创生态生活品质,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转型推动“智造”升级
作为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是黄石的“当家产业”。拥有大冶特钢、华新水泥、大冶有色、劲牌、东贝等龙头企业,“黄石制造”金字招牌成色十足。
11月26日,黄石华新新材料科技园,“华新师傅”高端瓷砖胶正在装车,运往武汉各大建材卖场。在中铝华中铜业,0.008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的高精度铜箔让人赞叹。
百年华新从传统水泥厂转型全球化环保建材集团,一度遭遇发展瓶颈的华中铜业将目光瞄准电子电器、通信、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
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十三五”以来,黄石先后成立市制造业服务中心、创新发展中心,以制造业为龙头,以技改为抓手,推动特钢、铜、水泥等传统优势产业“二次创业”。从2016年至今,黄石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达29%。
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无中生有”迅速壮大。
11月20日,黄石开发区·铁山区,总投资3亿美元的定颖电子高阶线路板项目顺利开工,黄石PCB(印刷电路板)行业再添生力军。
从2011年沪士电子落户黄石开始,经过多年聚力发展,目前全球10家百强PCB企业、全省三分之二的PCB企业落子黄石,年产能达到3000万平方米,黄石PCB产业成为全国第三大PCB聚集区。
时代在进步,制造要升级。5G时代信息传输量大大增加,需要更加精密、生动、多样化的新型显示屏。
8月下旬,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的联创中大尺寸触控显示屏项目落子黄石。与天玑智谷、赫得纳米、瑞视光电等显示屏生产企业一道,将黄石PCB产业从板延伸到屏,依托武汉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头部企业,黄石初步形成“光芯屏端网”产业生态圈。
跳出黄石看黄石。随着数字时代来临,黄石多年以来积累的较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让工业互联网成了城市“换道超车”的最佳赛道。
从2018年至今,黄石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在全省率先启动、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全市工业标识解析量达到9000万条,在全国二级节点城市中排名第13位。出台《黄石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黄石建成全省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实保障。
跳出产业看产业。10月20日,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在光谷揭牌,这也是我省首个在武汉建立的离岸科创中心。
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黄石不少企业正在探索。华新水泥营销、研发部门在武汉,“万吨线”、绿色建材园等生产基地在黄石;山力板带在光谷成立分支机构,就地招揽研发、设计人员,解决了高端人才流失问题,为公司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十三五”以来,黄石坚持创新引领,把创新链植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推进技改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城、科创中心、十大产业研究院等,产品从过去每吨几万元的普钢变为每吨几百万元的特钢,从卖粗铜变成卖微米级的铜箔、铜杆。如今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22%、居全省第2,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2.9%,发展活力全面迸发。
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双循环格局促进高水平开放
在奋进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这是黄石这座“湖北向东开放桥头堡”的铮铮誓言。
今年7月底,《中国海关》杂志发布“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在参与评比的297座城市中,黄石排名第33位,比2018年的百强排名攀升33位,黄石第11次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不沿边、不靠海,黄石为什么能屡屡登上“百强”榜单?在天玑智谷身上,也许能窥得一二。
天玑智谷厂区车间里,一块块显示屏从流水线上组装、检验、包装,销往全球各地。“这条生产线是专供海外一家厂商的产品。”天玑智谷企业财务总监袁小亮介绍说,为了满足国内外不断增加的订单,企业复工后在4月底又新增了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因疫情衍生出的居家办公、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等无接触式服务,显示器市场需求大增,天玑智谷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出口产品从最初的4款增加到如今的14款。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完成产值2.93亿元,同比增长171.44%。
不只是天玑智谷,定颖电子、沪士电子、世星药业等一批符合疫情防控、5G建设需求的企业,今年外贸出口、工业总产值几乎全部实现正增长。
依托黄石新港和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立足港园一体、大宗货物运转便利、运输成本低等优势,港口物流、金属加工、新型建材三大主导产业在新港园区强势崛起;凭借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等“金字招牌”,黄石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全力参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脚步越迈越大。
以黄石新港为例,短短几年时间建成了集散货、件杂、集装箱和多式联运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区,实现了从长江中游“终点港”到“中转港”的蝶变。2016年至今,新港园区共实施重点项目108个,计划总投资约1200亿元。黄石正爆发出积蓄已久的巨大势能,全力打造现代港口城市。
面对“两头在外”向“以我为主、内外兼顾”的新发展格局,作为长江重要枢纽城市,黄石清醒认识到,必须将原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枢纽功能优势——
发挥临港功能,拉动黄石产业,精心建设黄石新港,“十四五”期间力争建成亿吨大港;放大临空优势,对接顺丰机场,做好相关规划编制,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打通对接顺丰机场通道,加快相关园区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做强中心功能,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大力发展商贸、教育、医疗、文旅体等产业,着力吸纳周边人口来黄就业创业、消费旅游,加快建成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教育医疗中心、文化旅游中心。
当前,黄石新港三期即将建成、四期正在谋划,已发展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单体港口;临空经济区起步区、黄石港临空商务产业园、下陆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启动建设,黄石大临空、大临港功能持续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凸显。“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继续强化枢纽功能,加快构建公铁水空“四港联动”、多式联运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
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绿色发展引领高品质生活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就能不断汇聚黄石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强大力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长江大保护,建设山水宜居之城,一直是黄石自觉的务实行动——
清渔网、捡垃圾、劝阻非法捕捞……七八公里长的巡查责任区,48岁的程锋每天要来回跑好多趟。“前半辈子打鱼,后半辈子护渔。”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令实施,在开发区·铁山区大王镇莲花村,越来越多的渔民洗脚上岸,成了程锋这样的护渔员。
花木成畦、绿树成荫,在阳新县富池镇王曙村,沿江开山采石已成历史,取而代之建起了靓丽的滨江公园。村支书王何胜说,以前沿江山体百孔千疮,如今取缔了小码头、关闭了小矿山,建成了1.7万平方米的休闲公园;矿山前的大停车场,变成了孔雀养殖基地和猕猴桃种植园。
“粗放”让位,绿色回归。近年来,我市针对长江大保护启动“碧水、绿岸、洁产、畅流”四大行动,长江沿线123个非法码头彻底拆除,131家露天采石场、沿江及环大冶湖等重点发展区域80%以上的矿山被关停关闭。“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23家、复绿沿江岸线2782亩、大冶湖上6.2万亩的围栏养殖全部拆除、10个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21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投入运行……
从生态保护治理向提升生活品质演变,围绕打造山水宜居之城、历史文化名城,黄石成为了一座更有颜值、有内涵、有价值的城市:我市纳入国家和省水污染防治考核的国控、省控跨界断面近年来实现达标,达标率100%。截至上月下旬,全市环境空气优良率92%,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由沿江、环磁湖、环大冶湖时代,进入“全域协同发展时代”的黄石,对未来发展有更美的愿景——
“十四五”时期,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长江大保护为引领,以沿江综合整治为抓手,加快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和保护,提升沿江区域颜值和品质;以公园城市建设为特色,梳理全市山水资源,推进山水公园城市建设,让城市更加漂亮、宜居;以城市更新为重点,全面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步伐,坚决还清这个历史欠账;以“十五分钟生活圈”为内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完善文化、体育、医疗、教育等生活功能配套,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以城市文化精神为基石,加强工业遗产申报,大力发展地矿科普和工业旅游,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价值。
围绕高质量发展“五城目标”,持续推进“五大转型”,黄石风雨无阻向前进!
- 上一篇:我市产业创新能力获省肯定
- 下一篇:错位发展 区域协同 对接武汉光谷彰显边际效益